编者按:什么是智力?传统的智力理论有很多种,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对于什么智力,有的认为所谓智力就是指人类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等。与这些理论相对应的,还有一些智力测验,如:比内-西蒙智力测验、瑞文标准智力测验、韦氏智力测验等。
“传统心理学的智力理论把人们的一切(尤其是学科聪明)归因于智力、能力,把智力解释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力的综合,当学生的学习面临某种困难时即考虑到其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力如何。而传统心理学智力观理论的最大局限之一,是说不清楚思维和想象过程中的知识是在如何运行及其如何起作用的,只能看到思维和想象的形式化运行过程及分类。这一理论自然也就无法揭示在顿悟或灵感思维过程中知识的作用及其运行”。——《提高学科学习能力的元认知策略培养》。
这是《提高学科学习能力的元认知策略培养》书中的一段话,传统心理学对智力、能力的解释,让老师和学生在如何提高智力和能力时难以操作,即使操作也难以出明显成效。因为在学习时,我们能抓住的是知识,是知识的运行,而观察、思维、想像这些形式我们是很难抓住的,因为人在观察、想像、思维过程中,是依靠知识的,是运行知识的。如果把观察、想像、思维看做一口口不同类型的锅的话,知识是锅里的菜和饭,没有菜和饭,观察、想像、思维是无法运行的,是无法做出可口的饭菜的。
智力知识观的提出和应用,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的一大进步。华东师范大学的皮连生教授在他发表学术文章《论智力的知识观》里,明确提出了智力知识观,用知识解释智力,通过学习三类知识提高改善智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说明,人的智力、能力主要是后天通过学习掌握三类知识获得的。掌握并熟练运用了相关知识,就会提高相关能力。
以下是刘野老师写的一篇短文,对于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三种类型,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了介绍。推荐如下。
智力知识观(刘野)
很多人对知识有误解,更有甚者大肆鼓吹知识无用论。什么“知识不重要,能力才重要。”“学习都学傻了,都成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毫无用处。”我妈也经常说我:“书呆子,干啥啥不行,也就学习还凑合。”其实她们说的知识只是三类知识其中的一部分,广义的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就是“是什么”的知识,也就是我们最常说的靠死记硬背的知识,文科中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啊,理科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啦。程序性知识:就是“怎么办”的知识,我们经常说的能力其实就是程序性知识,是指做事情的一步一步的程序,把一道题做出来的程序,把一件事情做好的程序。策略性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元认知”,其实广义上程序性知识就包括策略性知识,为了更好理解,我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这样程序性知识指的是对外做事情的知识,策略性知识专门指对内调控自己心理的知识。(编者按:策略性知识,就是指对内调控自己心理,怎么办的知识)一涉及这些理论有人就该头晕了,没关系听我我慢慢跟你讲,保证能给你讲明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想吃水煮鱼。我首先去菜市场买鱼,菜市场各种各样的鱼,什么鱼叫什么名字,哪些鱼适合做水煮鱼,这些就是陈述性知识。把鱼买回家,先把鱼洗干净,再腌制一下,起锅热油,下葱姜蒜……一步一步制作水煮鱼的过程就是程序性知识。鱼做好了,一不小心整盆水煮鱼被我们一不小心扣到地上,此刻我们什么心情,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大哭一场,给朋友打电话倾诉一下,或者像没事人似的,大不了不吃又怎么样。还是哈哈大笑,真庆幸没有扣在自己身上,否则不仅鱼没吃上,医院治疗烫伤。这种对内调控自身心理活动的知识就是策略性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