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东哥。
一个纯正到骨髓的河南人,标标准准的新郑州人。
18岁之前,在县城;18岁之后,来到省城郑州;大学毕业后,在一线城市近10年。
恰恰因为这种经历,我对河南、郑州、河南人、郑州人的理解,多了一些不同的标准。
河南的文化基因、土壤基因、味蕾基因深深融入我的血液里,让我在北京5年深圳3年后,毅然决然离开一线城市,回到河南,回到郑州。
因为,我留恋这片土地,骨子里存留着乡愁。
我的味蕾里离不开烩面和胡辣汤的销魂。
是的,这种销魂,是非河南人永远体味不到的那种快感。面食对味蕾的冲击,是烧鹅、水煮鱼、回锅肉、剁椒鱼头等远远达不到的G点。
而最终的G点,是脚下的土地。
因为,你从小在这里长大,闻着那股气味而成长。这种感觉,是我去东京、新加坡、迪拜、曼谷等国际城市游历几天后着急回来的根源。
当,提起河南,我们自己想到了什么?
历史?厚重?乡土?老家?
当,提起河南人,我们自己想到了什么?
义气?敦厚?狡黠?中?弄啥哩?
而提起河南人,河南,外地人又如何看待我们呢?
文化?历史?土气?种地?不修边幅?穷?契约精神不足?……
我们河南人眼中的自己,和外地人眼中的我们,似乎不一致。
我们要承认这一点。
秦朔,著名媒体人。他写了一篇文章《我不是一个河南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