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自媒体
即便是处在万亿的大赛道上,预制菜的未来依旧坎坷。
来源
餐企老板内参
文
孙雨
前几天,号称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SH)成功登录A股,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
在味知香的背后,是中国预制菜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年,全年新注册1.25万家预制菜企业。餐饮和食品行业“大佬们”更是相继涌入这个赛道。
预制菜,目前是赛道爆发的前夜吗?
01味知香登录A股,预制菜去年新增企业1.25万家
4月27日,一家注册地位于江苏苏州的味知香的食品企业登录A股。
这是一家看似很普通的企业,年销售收入5个多亿,年6个多亿,净利润年是8千多万,年冲刺了一下,净利润大概在1个多亿。
这种业绩公司放到A股市场的食品板块里,稀松平常,只能勉强算作中下等。味知香年一季度收入才1.63亿,在A股上市的81家食品企业里,排到了70位。
但这个股票却受到了热捧:发行价是28.53元,截至目前一直处于涨停状态,股价已经达到了66.17元,更有部分研究机构喊出了目标价过百元的口号。
一切都跟这个企业头上顶着“预制菜第一股”的名号有关。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半成品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产品包括肉禽类、水产类及其他类,涵盖数百种菜品,建立了以“味知香”和“馔玉”两大品牌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门店余家。
因为沾了预制菜这三个字,味知香站在了风口上。“国内预制菜第一股,分享万亿行业红利”“乘上市之风,一味知晓,香满人间”……券商们对赞誉之词毫不吝啬。
预制菜的热火,并不仅仅体现在味知香在资本市场受到的热捧上。
企查查数据显示,自年-年数据来看,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呈上升趋势。年首次突破家,年首次突破家,尤其在年,新注册1.25万家,同比增长9%。
02B端、C端都发力,市场规模有望超3万亿
从产品上看,目前预制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产品:开袋即食的食品,加热即可食用的食品,熟料加热的半成品,生料加热的即配净菜。
从销售渠道上,预制菜分为两大模式:
一类是TOC的概念,食品企业或者餐饮企业,通过工厂加工好一些半成品,在超市、餐饮门店、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售给顾客。
比如受疫情影响,年有很多餐厅出于自救,加入售卖预制菜行列,这种具有临时性和随机性的属于ToC模式。
还有一类是纯TOB的概念,即中央厨房为了满足餐饮企业尤其是连锁餐饮企业的需要,生产出来半成品料理包,供应给餐厅门店复热售卖。
当然这两种模式界限并不清晰,比如说一些企业既通过电商、门店售卖给C端,也通过渠道供应给餐厅。
有人说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因为冷冻机器设备的发明,让预制菜成为现实,也有人说美国有全球超大型食材配送供应链公司Sysco,Sysco就是做预制菜的。
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Sysco定义成预制菜有点委屈人家了,人家是不折不扣的“餐饮供应链”,食材供应只是它一部分业务。国内的餐饮供应链“蜀海”就是按照Sysco的模式发展的,但我们不能说“蜀海”是做预制菜的。
预制菜的发展,成熟于日本。由于日本人口密度高,便利店分布密集,对速冻和冷藏保鲜的需求量很大,使得预制菜高速发展。如今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比较大的预制菜公司有如神户物产和日冷公司。
预制菜的需求空间不断扩大。行业喜欢对标日本预制菜行业发展历程来说明中国的情况,因为中国目前社会结构的核心经济指标跟日本预制菜高速发展的70年代末非常类似。
根据国海证券的预测,对照日本的预制菜渗透率,我国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达到3万亿以上。
03玩家分析:餐饮、食品齐上阵,B端、C端都发力
预制菜这个赛道突然涌入形形色色的玩家,如果把玩家分分类,可以看出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餐饮企业,一种是食品企业。
一、餐饮代表:海底捞、西贝、外婆家、绿茶等
餐饮企业大部分是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销售预制菜。尤其是疫情期间,门店无法正常开业,餐饮企业出于自救,利用餐饮品牌自建的中央厨房,生产一部分半成品,对消费者售卖。这部分业务原来流行的叫法是:“餐饮新零售”,其实就是售卖预制菜。
比如说海底捞,作为火锅界品牌大佬,除了火锅,更是不断尝试创新其他品类。如火锅食材超市、小吃快餐及预制菜等。
年3月份,海底捞入局方便菜肴领域,上新16款半成品菜肴,宫保虾球、辣子鸡丁、番茄土豆烧牛肉、酸菜鱼、大盘鸡等。可以说,海底捞是国内较早发力预制菜的餐饮企业。
疫情期间,速冻菜肴的销售呈现井喷式发展,增速是往常的十几甚至几十倍。大董、陶陶居、大龙燚、小龙坎等品牌都在美团上线的“美味到家”服务上,开卖半成品,要么是自家招牌菜、要么是在家难做的硬菜,还原餐厅的味道,价格只需餐厅的一半,半小时就能送到家。
疫情之后,不少餐饮企业都放弃了这块业务,专注餐厅运营。
但也有不少坚持者,比如西贝在预制菜领域跟的也比较紧,年,贾国龙功夫菜北京金源店开业,引来众多业内